广州盛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诉罗萍萍劳动争议案
——应届毕业生三方协议法律性质应如何认定?
编写人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 万鹏
关键词 就业协议 劳动关系 违约责任
本案三方当事人签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是用人单位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双方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后就毕业就业意向达成的协议,并非仅仅是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故该就业协议在性质上有别于劳动合同法所指的一般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毕业生在该协议中约定的条款,在无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应自觉履行。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一百零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四条。
案例索引
一审: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2015)穗云法民一初字第2431号民事判决书(
二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6)粤01民终6936号民事判决书(
基本案情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罗萍萍为第三人广外大学2015届应届毕业生,毕业时间为2015年6月。
协议签订后,罗萍萍于
由于罗萍萍就2015年4月份工资发放向广州市白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劳动局)投诉反映问题,白云区劳动局于
由于三方协商未果,盛为公司于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确认原审判决查明的事实。
裁判结果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于
一审判决后, 罗萍萍不服,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综合双方的诉辩意见,本案争议焦点为涉案就业协议书是劳动合同还是就业协议?罗萍萍是否应按协议中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盛为公司作为甲方(用人单位)、罗萍萍作为乙方(毕业生)于
案例注解
本案所涉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目前专门的规定主要是国家教委于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尚未健全完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对于三方就业协议性质的认定也存在争论,有认为属于民事合同的,有认为属于劳动合同的,还有认为属于预约合同的,这些学理分析仅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对于司法实践的作用有限。本案二审所归纳的第一个争议焦点——“涉案就业协议书是劳动合同还是就业协议”,实质上可以归纳为“就业协议书并不具备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并就此展开论述以及认定。认定就业协议书不具有劳动合同属性,不适用劳动法律关系来调整,主要原因有包括:一是主体不适格。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而就业协议的主体除了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之外,还有学校作为具有行政色彩的主体参与其中,故称之为“三方协议”,不符合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要求;此外,由于应届毕业生仍处于在校状态,其相应的学历、学为和专业资质尚处于未确定状态,仍然有待学校颁授学位证书认可后,方可以合格毕业生的身份履行后续的劳动关系,此时学校与学生之间仍存在管理关系和身份上的依附关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并未因签订就业协议而由平等关系转化为隶属关系[1]。二是意思表示不适格。劳动关系的建立仅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而就业协议除上述意思表示一致外,还应获得学校的批准,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三方协议享有否决权,且否决权不以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的意思为转移。
对于二审判决中所归纳的第二个争议焦点——“罗萍萍是否应按协议中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由于就业协议即涉及民事主体间的约定,又涉及作为行政机关学校行使管理监督审批职能,无法明确具体使用何种民事法律关系来对此进行法律责任的认定,但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字[1997]6号)第二十四条、第四十八条规定,对违反就业协议的用人单位、毕业生、高等学校按协议书或合同书的有关条款办理,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罗萍萍系自愿签订协议,其对协议内容应该十分清楚并知晓相关责任,故二审法院认定罗萍萍在签订该就业协议书后,以个人原因为由不再到盛为公司处工作,其行为有违该就业协议的约定。此外,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罗萍萍也应当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原因在于:诚信原则不仅适用于财产法领域,而且广泛适用于人身关系的调整之中。[2]具体表现包括了“要求民事主体正当行使民事权利,禁止滥用权利、造成他人损害”“禁反言和禁止恶意抗辩原则,这就是说,任何人不能违反允诺,也不得基于自身所实施的违法行为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抗辩”[3]。罗萍萍以就业协议属于劳动合同为由,对自己的违约责任提出的抗辩,应当认定为滥用权利对他人造成损失,其抗辩也未被法院所采纳。
对于三方协议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朝着高度发达的目标不断迈进的今天,人才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方协议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缓冲性制度,学校的的行政管理色彩已日渐淡化,大学生就业更多地还是交由市场作为根本动力。时至今日,是否能够将学校从协议中剔除?又或者需要通过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从目前的实际来看,现有秩序仍能相对高效有序的运转,没有推到重来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现有秩序的实用性主要是由于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与制约关系导致的:学校方面,通过各类宣讲会、见面会等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更加便捷的信息和相对安全的选择,同时为保障就业率、维护学校良好声誉、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有序,需要在企业利益与学生利益之间充当一个中间人的角色,通过三方协议中约定条款来进行平衡,尤其是对于学生违约的情况下,通过限制新三方协议的下发来有效规制学生“骑驴找马”的情况大量发生,扰乱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学生方面,由于获取信息能力有限、就业需求迫切,需要学校的平台来获取更多的就业资源与信息,同时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安全意识不高,学校的管理能够将传销、诈骗等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过滤,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处于学校的管理与调控之下;企业方面,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可塑性强、潜力无限的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动力与能量,企业有计划地在各高校招聘自己需要的对口人才,需要学校提供平台与渠道,让企业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最多的人才信息,作出最优的选择。综合三方的利益考虑,现有三方协议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机制运行是较为良好的,虽然会出现违约纠纷等情况,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对于三方的利益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既没有剔除学校、直接把毕业生就业完全推向市场的必要,也没有大量矛盾喷发,亟须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制的动力。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除了应当掌握能够谋求到自己心仪岗位的专业技能之外,同样要注意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认识到走上社会之后作一个诚信之人的重要性,明白法律保护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所有社会活动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决不可心怀侥幸。同时也建议学校加强对于在校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告知学生违法风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为优质的人才。
一审合议庭成员:朱东军、黄文聪、杨显元
二审合议庭成员:叶文建、邹群慧、陈 静
[1] 参见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第65页。
[2] 参见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61页。
[3] 参加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页。